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央主流媒体连续报道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成效

点击标题下「河北生态环境发布」可快速关注


近年来,河北省出重拳、下猛药,防治大气污染,让久违的蓝天重回百姓身边。近日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等多家央媒相继对我省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进行了报道。



12月21日央视《新闻联播》



防治大气污染 河北唤回蓝天



12月21日《新华社》



为了蓝天下的幸福——河北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见闻


2020年12月21日《新华社》客户端


(上下滑动查看全文)


为了蓝天下的幸福——河北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见闻


“十三五”时期,以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三场保卫战为标志的污染防治攻坚战,成为亿万百姓关注的焦点,尤其是一些蒙受重污染之苦的地方群众更是充满期待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河北省为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、为群众留住更多蓝天攻坚克难、全力以赴。

今年前11个月,河北有6个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;2019年,河北全省平均优良天数226天,较2013年增加77天,全省空气质量为6年来最好。

近日,新华社记者走访河北多地,探访当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。


破题攻坚 从雾霾中艰难突围


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十名城市中,河北最多时曾占据7个。

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“2+26”城市中,河北有8个城市在内。

偏煤的能源结构、偏重的产业结构、偏公路的交通运输结构,严重的大气污染给河北贴上了一张“黑色名片”。

抓住调结构的“牛鼻子”,河北从雾霾围城中艰难突围。

保定,曾头顶重污染城市“黑帽子”。

“今年保定完成最后83.02万户‘双代'改造,至此平原地区农村取暖基本实现散煤清零。”保定市发改委副主任尹绪龙说。

“过去一天擦好几次桌子。”高碑店市栗各庄村村民单增平说。四年前,她家通过“气代煤”改造,小煤炉换成了燃气壁挂炉。

“燃烧1吨散煤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电煤15倍以上。”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说,散煤治理的意义不言而喻。

2016年以来,河北省大力推进煤改气、煤改电“双代”工程,目前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散煤清零;对山区和坝上地区实行洁净煤兜底全覆盖。

迁安,工业重镇。

记者近日走访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,球团生产线监测屏一组实时数据显示,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实时数据为2.9、3.3、32.64毫克/立方米,远低于河北省10、35、50毫克/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标准。

产业能源结构偏重是河北大气污染“病灶”所在。尤其钢铁、水泥、电力等行业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和烟粉尘排放是大气污染重要源头。

2018年起,河北在全国率先推进钢铁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。统计显示,目前河北已完成重点行业386家企业1058个项目,基本实现重点行业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全覆盖。

井陉,晋煤东运通道。

据统计,307国道井陉段,每天有约2万辆重型柴油车经过。

“每天抽检100多辆车,现在几乎不见国三车了。”机动车尾气检查站工作人员郭建强说。

一辆国三重型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,相当于约100辆国四小轿车的排放量。河北省物料大进大出,且以公路运输为主,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贡献率仅次于工业和燃煤源。

近年来,河北省下大力气调整运输结构。2019年,全省铁路货运量完成2.7亿吨,比2017年增长58.8%。截至2020年10月底,公路货运量占比从2017年的90.7%下降到85.7%;2020年以来,累计淘汰和清理国三及以下中重型柴油货车15.9万余辆;截至2020年10月底,全省累计推广应用各类新能源汽车32.2万余辆。


产业转型 让绿色成为永恒的底色


如今的河北,绿色发展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色,衬托出高质量发展成色。

从被动选择到主动出击,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;生态环境治理从“绊脚石”到“助推器”,河北在创新中求进步,在改革中求发展。

去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——

机械臂作业、一体化管控、现代化的办公楼,走进“退城搬迁”至唐山沿海乐亭县的河钢集团唐钢新区,宛如置身高科技企业。

经历“十三五”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唐钢公司累计压减炼铁产能287万吨、炼钢产能307万吨。目前唐钢新区定位高端汽车板、家电板、建筑工程、海洋高强用钢等,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。

“十三五”以来,河北将国家要求的去产能范围由钢铁、煤炭2个行业调增为钢铁、煤炭、焦化、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火电等6个行业。打出集中攻坚行动、构建市场化产能交易平台、国有企业带头压减等去产能“组合拳”。

坚决去产能,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发生历史性转变,“铁老大”交出在全省工业占比的“头把交椅”。2019年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2015年提高3.5个百分点,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%。

“散乱污”治理推动县域经济做强做大——

从石家庄市向东北方向驱车1小时到达无极县,这里是黄河以北重要的装饰材料加工之乡。

3000多家生产规模小、环保水平低的粗加工企业曾散落在9个乡镇、100多个行政村,年产800多万套木门。加工、喷漆、运输导致的空气污染饱受诟病。

2017年以来,河北省“散乱污”治理深入推进,为县域产业整合升级、集中治污、集群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2018年,当地企业家赵彦斌投资30亿元,在无极县建立起占地千亩的产业园,让进驻企业可共享先进生产线与环保设备。

“企业联合采购,既能降低成本,也有利于接大单。”赵彦斌说。

随着皮革和装饰材料两个产业被列入“河北省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的107个特色产业集群”,赵彦斌也琢磨着发挥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,在木门产业基础上,引入沙发生产线。

以“散乱污”治理为着力点的一系列措施使河北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兴起。安平的丝网、临西的轴承、辛集的皮草、桃城的工程橡胶、永年的标准件、宁晋的工程电缆等品牌逐渐在全国打响。

在河北,铁腕治污往往需要“关”出一片新天地——

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县,是一个千年古县。高峰时期,全县有近400家露天矿山,矿山开采“千疮百孔”,而运煤、洗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让外地人不愿来,让本地人“不敢晒衣被”。

面对亮起的生态“红灯”,2018年,井陉县将整治后仅存的55家露天矿山全部关闭。

2018年,县政府通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公开挂牌出让方式确定3家整合主体企业,获得专项整治资金13.53亿元,根本解决了矿山环境修复治理资金问题。

如今的矿山企业,宽阔的水泥路直达矿区;爆破作业降尘、喷雾;清洁运输密闭、洒水抑尘;机械化代人安全施工。

依托千年古县的文化资源,逐步修复生态疮疤的井陉县正在谋划“文旅康养”的美丽图景。


任重道远 共建共享同一片蓝天


美丽中国,同一片蓝天。

“十三五”时期,京津冀三地空气质量也实现大幅度明显改善,细颗粒物(PM2.5)年均浓度2019年与2015年相比下降33%,区域共享空气质量改善成果。

今年河北加强京津冀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,支持服务廊坊“北三县”、北京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,稳步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标准、统一监测、统一执法。

“河北底子差、污染重,与别处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。自我加压、主动作为成为近年来大气治理的常态。”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说。

啃的都是硬骨头,打的都是攻坚战,而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,河北蹚出一条“点穴式治污”的精准治理新路径。

走进唐山市环境保护指挥中心,一张涵盖全域内主要污染源的“天罗地网”展现在眼前。

“哪里大气数据异常、哪家企业排放超标、哪里焚烧秸秆等一目了然,并可第一时间传达到责任单位。”唐山市大气治理专家组成员吴光辉说。

目前,河北在全国率先实现乡(镇、街道)环保所全覆盖,重点企业全部建成在线监控系统,实现全省域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全覆盖。

依托强大的科技支撑,不仅有助于河北精准治污,还将有效推动区域联防联控,从治一隅向治全局扩展。

河北保卫蓝天的历程正是我国绿色发展按下“快进键”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“快车道”的真实写照,也印证了我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决心之大、力度之大、成效之大前所未有。

“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,经对比测算,中国在空气质量改善上的变化速度是世界少有的!”严刚说。

总体上看,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,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,但成效并不稳固,稍有松懈就有可能出现反复。

“京津冀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,臭氧污染问题日益显现。”严刚指出。

迎来“十四五”,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布的规划《建议》提出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,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。

为了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、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,河北还须以更强的定力、更足的动力加快推进改革。

展望未来,我国坚定不移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、生态保护修复协同增效,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。

河北的蓝天白云,为美丽中国建设开好局、起好步提气;河北的定力与动力,也将为我国兑现国际承诺增添底气。


12月22日央视《新闻联播》



去产能调结构 河北赢得更多蓝天



12月23日《人民日报》



2019年PM2.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2.2%,

空气质量达6年来最好——

河北:打好蓝天保卫战


《人民日报》( 2020年12月23日06版)


(上下滑动查看全文)


2019年PM2.5平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32.2%,

空气质量达6年来最好——

河北:打好蓝天保卫战


核心阅读

  打开河北省《空气质量日历》,上面标记着河北各地2015—2019年每天的空气质量指数。污染程度越重,数字颜色越深。随着书页翻飞,眼前颜色渐渐转淡。

  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。近年来,河北省委、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攻坚克难,壮士断腕,久久为功,一步一个脚印,奋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
  

  “近几年,空气越来越好,蓝天越来越多。”石家庄市民焦浩良感慨,“前些年,几乎整个冬天都是雾霾笼罩,开车走在环城路上经常下错出口。”

  近年来,河北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据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何立涛介绍,2019年,全省PM2.5平均浓度50微克/立方米,较2015年下降32.2%;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26天,占全年62%,空气质量为6年来最好。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10名城市中,河北省的城市由“十三五”初期的7个,减少到目前的4个。

  今年1—11月,河北全省PM2.5平均浓度44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0.2%;平均优良天数比率69.8%,优于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和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目标1.7个百分点。


  铁腕治污——

  坚决去、主动调、加快转,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


  产业结构偏重是河北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针对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玻璃等高耗能、高污染重点行业,河北咬紧牙关去产能,狠抓产业结构调整、转型升级,打好“六大攻坚战”:去产能和重污染企业退城搬迁、散煤整治和清洁替代、机动车污染防治、扬尘面源污染综合治理、工业污染深度治理、重污染天气应对。

  今年9月底,大唐国际唐山陡河发电厂3号机组停产关闭并进行拆除。3号机组已投产40多年,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功不可没。“但随着时代的变迁,3号机组的煤耗等指标已经不符合国家火电最新标准,按照唐山市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,今年必须关停。”厂长吴春民说。机组关停后,每年减少煤炭消耗63万吨,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0吨、烟尘排放18吨。

  “十三五”以来,河北累计压减退出炼钢产能8212万吨、煤炭5571万吨、水泥1194.9万吨、平板玻璃4999万重量箱、焦炭3144.4万吨、火电234万千瓦,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。

  坚决去、主动调、加快转。2018年,河北省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,三次产业结构占比首次实现由“二三一”转为“三二一”。今年前三季度,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.5%,高于全国0.8个百分点。

  河北落实“党政同责”“一岗双责”,建立量化考核问责工作体系,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市、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,采取预警提示、通报批评、公开约谈、经济奖罚、专项督察、区域限批、追责问责等多种方式,构建起明晰的责任追究体系。

  2019年3月,涿州因未完成上一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、PM2.5年均浓度不降反升,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被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开约谈。

  痛定思痛,涿州市委、市政府深入查找散煤复燃、扬尘污染管控不到位等问题,针对污染物减排、散煤污染防治、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“散乱污”企业治理,开展环境综合整治。2019年,全市PM2.5平均浓度为52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10.34%,超额完成省、市确定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。

  2018年以来,河北先后对工作推进不力的8个设区市政府和98个县(市、区)党委或政府负责人公开约谈,对邯郸市和25个县(市、区)实施区域限批。以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激发内生动力,确保决策部署落地见效。

  

精准治污——

科学预警,分类施策,制定正面清单,实施差异化管控


  走进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执法指挥调度平台,占据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,在线监控着6100余家重点排污企业、道路黑烟车抓拍、施工工地扬尘、露天焚烧、清洁取暖,各项实时数据,一目了然。

  “我们突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整治,利用信息化手段,研发了污染源超标报警系统,自动监控数据,及时报告、每日移交、定期通报,及时查处,推动监管执法由‘被动’向‘主动’转变。”河北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钱鹏说。

  不久前,平台实时监控发现,张家口市宣化区某钢铁公司1号烧结机备用脱硫塔出口,烟尘数据异常。系统报警后,企业并无反馈,平台系统默认属实,要求现场核实。宣化区生态环境执法大队立即赶赴现场,发现这家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未完成,污染物超标排放。执法人员对企业罚款26万元并责令限期整改。

  这是河北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治污的一个案例。

  河北还建立了大气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,接入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598个,实现省、市、县、乡、园区五级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。“每个站点24小时监测PM2.5、二氧化硫等6项空气质量指标。”河北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说,“平台还能实现对未来3天空气质量精准预报,对未来7天趋势进行预测。通过对外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,指导企业合理调整生产计划,及时应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。”

  河北坚持分类施策,不搞“一刀切”,制定实施差异化管控措施,科学制定应急减排措施,建立激励约束机制。

  河北将全省6.05万家涉气工业企业全部纳入应急减排清单,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级,按照“多排多限、少排少限、不排不限”原则,分A、B、C、D四个等级,并根据评级结果实行差异化管控。目前,118家A级企业、319家引领性企业,自主采取应急减排措施;1325家B级企业,采取限产的应急减排措施。评级越低,应急减排措施愈加严格。

  从事彩印复合包装材料生产的河北永新包装有限公司,引进先进技术,废气处理效率达到95%以上,排放数据远远低于标准要求,环保绩效评级为A级企业。

  “政府通过绩效评级、分级管控的科学治污措施,精准施策,改变了前几年秋冬季及预警期间 ‘一律关停’‘先停再说’‘频繁督查’等粗放管理方式,对我们这些环保投资大、治理效果好的企业给予了力度很大的政策支持。”公司副总经理付彦如深有感触,“今年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,按政策要求,公司实行自主减排,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。今年以来,公司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市场波动双重压力下,实现了逆势增长,产值、利税指标均较去年提高10%以上。”

  今年以来,围绕扎实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河北将疫情防控重点企业项目、重点工程项目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、重点出口型企业等6类企业项目,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。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,落实差异化管控措施,不停产、不限产、少检查、少打扰。对污染物排放少的涉气小微企业,涉及民生、城市运转的保障类企业及生活服务类企业,最大程度保障其正常运作,确保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。目前,全省共有4000余家项目(企业)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。

  

依法治污——

  开展专项立法,加强环境执法、联动监督,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法治轨道


  河北以法治力量保护环境,用法律武器治理污染,通过有力的立法执法监督,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护航。

  针对重点难点,开展专项立法。近年来,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,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16部,批准设区市人大常委会相关立法28部,批准自治县单行条例2部,占同期全部立法项目的40%。先后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、关于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的决定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、河湖保护和治理条例等地方法规,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。

  构建立法联席会议机制,推进京津冀协同立法。今年1月,京津冀三地人民代表大会相继表决通过《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》,成为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立法的重大成果,为促进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提供了法治保障。

  围绕典型案件开展联动监督。劣质燃油因燃烧不充分,排放有毒有害气体,会加重空气污染。2019年,省人大代表薛儒在参加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时发现,一些加油站销售劣质油问题比较突出。

  “针对加油站油品质量问题,市场管理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质量监管?如何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?”在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专题询问中,薛儒向市场监管部门发出询问。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当场回应,明确表态将坚决整改。

  在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的推动下,省政府有关部门立即行动,加强油品质量和油气排放监管。商务、公安、市场监管、生态环境等9部门联合开展了拉网式排查,对无证照经营、非法储存销售成品油、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油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开展专项整治,共查处“黑加油站点”3377座、“山寨加油站”45座、非法流动售油车594辆,收缴油品409吨、加油机553台。全省公安系统侦办非法生产销售不达标劣质燃油案、非法经营黑加油站案9起,有力震慑了违法行为。

  直面突出问题,开展环保督察。河北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环保督察,打通政策落实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16年以来,河北完成了两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,针对大气环境质量恶化、反弹和问题突出的地区,同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察,推动地方党委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”。

  统筹三级执法力量,开展专项执法。省、市、县采取混合编组、异地执法、交叉执法、巡回执法等形式,严厉查处污染环境违法行为。今年年初,邯郸市生态环境局涉县分局在对涉县广兴公司检查时发现,隧道窑烟气排放达不到现行《砖瓦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,督促企业提标改造。随后,该企业投资800万元,引进先进除尘、脱硫技术,改进工艺,最终实现了排放达标。


12月24日《人民日报》



河北扎实推进“坚决去、主动调、加快转”——

绿色转型书写新篇章


《人民日报》( 2020年12月24日07版)


(上下滑动查看全文)


河北扎实推进“坚决去、主动调、加快转”——

绿色转型书写新篇章


核心阅读

  生态改善行稳致远,绿色转型释放动能。近年来,河北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,推进传统工业企业退城搬迁,瞄准新兴产业推进转型…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,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。河北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,带来更多蓝天白云。

  

  河北省委、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扎扎实实地推行“坚决去、主动调、加快转”,实施绿色转型,积极培育新动能,向高质量发展迈进。

  河北产业结构偏重,能源结构偏煤,这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。面对挑战,河北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,对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,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。

  绿色转型激发新活力,“美丽河北”渐行渐近。


  改造升级,传统产业焕发青春


  走进位于迁安市的迁钢公司,无论生产车间,还是厂区道路,到处干净整洁,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家钢铁企业。

  来到生产环保调度指挥中心,污染源在线监控实时显示:球团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浓度,分别为3毫克/立方米、4毫克/立方米、32毫克/立方米,均低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。厂区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。

  钢铁企业为何能做到这一步?“自我加压,改造升级,探索绿色发展之路。”迁钢公司负责人彭开玉说。

  为了换来更多的蓝天白云,迁钢主动选择了一条“难走的路”。2017年9月,公司成立环保部,各个作业部组建环保专班,每个班都有4个“环保专员”,负责环保监控。

  流程再造,清洁生产。2018年,迁钢公司探索全工序超低排放,原料燃料与固废物资全部入仓入棚,封闭运行。在新上脱硫脱硝系统时,没有先例可循,迁钢认准一条:对照国际标准,约束更严。近些年公司共投入16.5亿元,实施超低排放治理共70项。有段时间,迁钢每个作业部都架着大吊车,加紧推进环保改造升级。

  效果怎样,数据说了算。他们在厂区布设100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,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,随时接受在线监督。一旦接近本厂设定的超低排放标准,系统就会发出警报。

  2019年7月开始,有关单位组织59位专业人士,现场监测57天,获得了良好的实测数据。今年1月,迁钢通过全工序超低排放评估监测。

  改造完成后,该公司钢渣、粉煤灰等固废利用和处置率接近100%,颗粒物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同比分别下降23%、64%、57%。

  这就是改造升级的“迁钢之路”。彭开玉说,“为了长远可持续发展,我们主动改造升级,这也是履行国有企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。”

  迁钢绿色转型,是河北打好升级改造攻坚战不懈努力的缩影。

  作为传统产业大省,河北围绕钢铁、焦化等重点行业,出台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地方标准,有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。截至目前,全省累计完成重点行业386家企业1058个项目的改造,基本实现重点行业有组织超低排放改造全覆盖。


  优化布局,开辟转型“新蓝海”


  “退”一步海阔天空,搬出去再添活力。

 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本部位于唐山市区,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,钢厂与城区规划存在矛盾,企业面临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。

  退城搬迁,告别过去,向临海临港转型,谋求更大发展空间。2018年3月,唐钢新区在乐亭开始建设。今年9月7日,唐钢新区投产。热轧生产线的第一卷钢材,放在了车间出口,这是一座老钢厂“新生”的标志,许多工人下班时在此拍照留念。

  一次搬迁,也是凤凰涅槃。

  搬迁提高效益。过去企业距离港口约100公里,如今唐钢新区离码头仅1公里多,原料等通过全封闭通廊直达车间。过去公路铁路运输各占一半,如今铁路修进新区,转运近在咫尺,还减少了汽车运输带来的无组织排放等污染。物流成本降低,吨钢成本下降几百元。

  搬迁提升智能化水平。走进唐钢新区的智能无人化料场、无人天车仓储区,全流程一体化生产管控系统让炼钢实现数字化,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开始炼钢。再进入生产线一看,全程仅有6名工人现场监控,比搬迁前减少一半。负责公司生产信息化工作的薛军安说:“唐钢搬迁以前是工业2.0版和3.0版,新区进入4.0版本,人均产钢是过去的两倍。”

  搬迁助推绿色转型。唐钢新区采用130多项绿色制造新工艺。“这条钢铁生产线,所有排放指标设计比行业最严标准再降10%!”唐钢新区副总经理张明海说。

  新厂区,新工艺,新产品。新钢厂热轧产品的高端品种将达到87%,冷轧产品的高端品种将达到76%。

  唐山市副市长李贵富说:“唐山是重工业城市,我们从大局出发,搬迁、压减钢铁等产能,推进高质量发展。”

  推进传统工业企业退城搬迁,是河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。

  河北是传统产业大省,“钢铁围城”“城中有钢”“煤电围城”等历史遗留的尴尬,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。近年来,河北强力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退城搬迁,唐山、石家庄等地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产能陆续退出城区。水泥熟料向资源富集的地区聚集,秦皇岛等6市熟料产能约占全省八成多。

  “退”出一片新天地,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。近两年,河北共58家企业完成搬迁、关停,优化了城市工业布局,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。


  创新发展,新动能释放新活力


  走进霸州市新利钢铁老厂区,绝大部分生产设施已拆除。

  霸州市过去有两家大型钢厂,税收贡献一度在霸州占“大头”。2017年底,新利钢铁厂、前进钢铁厂曾经热闹的大门渐渐关上,霸州在全省率先完成钢铁产能退出。如今,环京的廊坊市、保定市钢铁产能全部退出,成为“无钢市”。

  告别“大老粗”,新动能哪里来?霸州市瞄准了新兴产业——都市休闲食品。

  早转早主动。霸州从“铁疙瘩”转向“小食品”,轻装上阵,潜力十足。近年来,霸州市食品产业逐步兴起。都市食品产业园入驻企业达到37家,2019年营业收入共36.4亿元。

  同在环京地区的保定清苑区,2017年开展“环保风暴行动”,取缔冶金等散乱污企业共1375家。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,今年又新增115家,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54家。

  近年来,霸州老百姓发现,随着空气质量好转,能见度提高,“益津八景”之一的“北楼山色”又回来了。

  何止是霸州,过去河北许多老百姓喜欢在朋友圈里晒蓝天;如今蓝天越来越多,大家见得多了,也渐渐“懒得晒了”。

  压减产能毫不含糊。河北将去产能范围由钢铁、煤炭两个行业,扩大为钢铁、煤炭、焦化、水泥等6个行业,2017年底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。在此基础上,近3年继续大力压减产能……

  绿色转型成效初显。河北围绕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加快转换新动能。2019年,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233家。2019年,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7年下降14.2%,今年1—7月同比下降2.3%。

  生态改善行稳致远,绿色转型仍面临挑战。燕赵儿女牢记嘱托,越是艰难越向前。


来源: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、新华社、人民日报


近期重点文章推荐




“降碳”已成大气污染治理“牛鼻子”

河北生态环境发布一周要闻(12.20-12.26)

实录 |河北举行“河北省渤海综合治理成效”新闻发布会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